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『俠』者,處世之道,守於本心,依心而為。

自一頭栽進武俠小說的日子,從國三在諾貝爾書城的地上一坐,買入射雕英雄傳開始,算一算也滿十年了。從金庸開始入手,每年的寒暑假都會情不自禁的再溫習一遍。這段期間,也曾經嘗試閱讀古龍的絕代雙嬌,但卻因不喜歡古龍的筆法,因而,停止對其他武俠小說家的探索,十年間一直沉浸於金庸的世界。直至最近,才放下金庸,開發其他武俠小說。在這一段尋尋覓覓的日子裡,時時經歷到一種感觸,已經不能欣賞中上等級的武俠小說的遺憾。當第一口便品嘗到絕頂美味至令人無法忘懷的料理後,其他不錯至美味的料理便會變得難以入口。想叫那舌尖忘卻絕頂美味而去評比其他料理,也是勢所難能。

然而,持續尋覓仍中,仍發現不少佳作可供大家品嘗。金庸曾經說:他最喜歡讀者對他筆下的人物有愛恨情仇。愛恨情仇是讀者對人物的主觀感情,這也是只有在將自己投射進入那書中世界中才會出現的情緒。所以,把人物寫活是小說作家們的最高心願,也是很難辦到的一件事。我曾聽過一句話:故事情節可能會忘記,但最後會記得的是這些人物的個性。

除了金庸全套外,亦看了古龍的絕代雙嬌和小李飛刀系列、溫瑞安的四大名捕鎮關東、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、還珠樓主著作經倪匡新著的紫青雙劍錄、孫曉的十年大作英雄志、王度盧的臥虎藏龍全系列、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和覆雨翻雲及尋秦記、至最近新出的上官鼎的王道劍。幾乎是在出名的作家中,挑選一套他最為人讚賞的小說出來看。

看了這麼多武俠小說,不免開始分析小說中的組成元素。開始探索,是什麼元素讓我如此的著迷。武俠小說,如何在同中求異,異中發現相同的本質。

基本上都架構在中國古代歷史背景上面,以順時序的方式,鋪陳主角的遭遇及發展出的人格和正道。除了,黃易的尋秦記是主角項少龍以現代人穿越的方式到達古代,是以全知觀點架構故事。其餘,大都是建立於此架構下。有些作品中,會加入詩詞歌賦、儒道釋法、民俗風情等,依照架構中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涵養而含量不同。這些中國元素,讓架構中的世界更加的生動完整。

武俠小說中除了歷史元素外,也有一些會發展出神幻類屬於較為奇幻的範疇。如:還珠樓主著經倪匡新著的紫青雙劍錄,就屬於神幻類的著作。作中人物都是騰雲駕霧,身具法器,可以施展法術。對我而言,我比較不喜歡神幻類作品,因為我無法將其投射到現實生活中。且使用法器著重於描寫法器造成的作用,缺少精彩的武打動作描述,而我喜歡融合身體結構及中醫根據而發展出來的武術。

除了歷史元素外,一個社會架構要完整一定會再加入人在社會中所產生的七情六慾。所以,會有個人的挫敗感、成就感,與他人的愛情、兄弟情、親情這些元素在小說中。舉例來說:黃易的小說常常被說情色,對我來說這只是他架構的社會對於愛情的價值觀,雖然非常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觀,但想想古代佳麗成群的狀態,就覺得沒有必要因此而批判他。他的尋秦記便是如此。而大唐雙龍傳中主要展現的是寇仲和徐子凌的兄弟之情,王度盧的臥虎藏龍全系列中,總是充滿著愛情,但卻是悲劇性的愛情,因而同時刻畫出了英雄亦是人,並不是處處順風、處處得意的。

分析完武俠小說的元素後,開始思考武道為何讓我如此的著迷?魅力之處究竟在哪裡?

是『俠』。『俠』者,處世之道,守於本心,依心而為。每一部武俠小說中,人物的處世之道或不相同,但皆依心而為,依其個性而為,也唯有如此,才能寫活一個人物。  

武俠,總歸一句,是在訴說著中國古代,一個君權的社會下,比起現今的法制社會,更加的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。在時代的人物,如何以武功、機智去實現他們的正道。俠者,依其立身的準則行事。例如,我最喜歡的「射雕英雄傳」的郭靖來說,就是:做人須以義氣信用為本,必得報效國家,驅逐金人,保衛宋朝江山。若以「英雄志」的盧云來說:乃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事事以儒為本的剛直之人。那「鹿鼎記」的韋小寶,就是:為求順心以及保命,偷拐搶騙無所不為。若以「大唐雙龍傳」的寇仲來說:以己之力量與方式爭霸天下,遊戲天下,追求瞬間危機的快感,但同時也追求天下一統的太平之治。若是徐子凌則是:以出世之心,入世之行為,來追求天下之大利。



跳脫出這迷人的小說世界,回歸到現實。俠者之道,並非遙不可及。只要每一分每一刻,依照自己的立身準則行事,相信最終會達到理想的結果。當然,路途中的酸甜苦辣,也必須努力享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